当代作家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给我们展示了一幅残忍的苦难人生的生存图卷。阅读这本书,可以说是一次心灵遭受苦难与死亡之旅的洗礼。这部小说展示给读者的,是一个苦难与死亡的故事,是一个人在无法改变的苦难历程中,面临一次一次死亡而含笑活着的悲剧。
小说通过一个人活着的故事,同时也展现了一个时代的背景,以及在时代洪流中,个人不可自主和无法改变的悲剧命运。从小说主人公福贵身上,我们看到了时代的蛮力,也看到了个人命运的不可抗拒,不管是解放前还是解放后,福贵都无法撑控自己的命运。解放前他被抓丁,解放后他回到家乡,却面临着一个一个亲人的死亡,一次次白发人送黑发人,一次次经受着心灵被死亡摧残的煎熬。
福贵由一个富家公子哥,吃喝嫖赌,年少时享尽了富有和快乐,最后赌光了家产,而后又被国民党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俘虏回到家乡,幸好妻子家珍一直抚养着两个孩子,以为可以过一段安心的日子了,结果,面临的却是一个个亲人的不断死亡。先是儿子因给县长夫人献血被救讨好县长的医生给活活地抽干血而死,后来女儿又因产后大出血而死亡,三个月后妻子家珍因病死亡,再后来女婿偏头二喜又在工地上发生事故,被两块石板夹死。全家人只剩下小外孙苦根跟着福贵。苦根是福贵这世上唯一的亲人,唯一能带给他心灵的安慰与欢乐,却不料在饥饿的日子里,福贵为了让苦根吃一顿饱饭,给他煮了很多黑豆,结果饥饿的苦根吃得太多而撑死了。几十年的人生活下来,只剩下了福贵一个人与一头牛在苟延残喘。
小说中最温馨,最值得感动的是,正是福贵在经历了人生的多灾多难之后,与一头牛相依为命那段日子。他每天和牛说话,述说着自己的喜怒哀乐,不管生活多么艰难,不管人生多么残酷,都没有把福贵打倒,他顽强地活着,而且乐观地活着,快乐地活着,他没有把自己的苟延残喘定义为生存,而是坚持过着自己的一种生活,所以不管这生活是多么痛苦或者快乐,福贵都是在过着自己的一种生活。
生存和生活,一字之差,却显示着不同的意义。由生存而变为生活,福贵的人生得到 了升华。
活着是美好的,同时又是艰难的,正因为异常的艰难,活着才具有更深刻的意义。小说中死亡的重复发生,既给人物心灵巨大打击,也带给读者出乎意料的强烈震撼,从而实现了情感的升华,使读者的灵魂在苦难中得到了净化,获得了艺术的审美。
正因为余华的小说《活着》带给读者强烈的心灵震撼与艺术感染力,才使这部作品在中外文学界得到广泛好评,不但获得多种国内外文学奖项,同时也被译为多种文字出版。目前已知的有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荷兰文、韩文、日文等在国外出版。
《活着》是作家余华的作品,讲述了少爷福贵从大富大贵到赤贫如洗的物质生活的巨大变迁,经历了多次生活带给他的窘迫和不幸,更是一次次目睹亲人离世的过程,告诉人们活着的深刻意义。
《活着》开篇老农福贵遇见了一位游客,并由此回想起自己的过去:原来的富家少爷福贵嗜赌成性,最后败光了家产。贫困之中,在为生病的母亲求医的路上,又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再是被解放军俘虏,两年后才回到家中。当他回到家时,母亲已病逝,妻子独自一人抚养着在一次意外中变成哑巴的女儿和年幼的儿子。本以为这次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但谁能料到,这只是悲惨人生的开始。儿子、妻子、女儿都相继离世,唯一的孙子也因吃福贵给他煮的一锅豆子撑死了,最后只剩福贵和一头名叫福贵的老牛独自在田间唱歌。
《活着》展现了一个又一个人的死亡过程,这本来就是压抑的,让人喘不过气来,然而,我们看到了福贵一次次用乐观的态度燃起生的希望,从不放弃,从不抱怨,这是福贵身上最难能可贵的地方。有人评价《活着》:“活着的本身很艰难,延续生命就得艰难地活着,正因为异常艰难,活着才具有深刻意义。”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
当你读完这部小说时,你就会相信:一辈子的苦难不过如此,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
早晨从下午开始,带你一起读余华《活着》第八回。
看原著,更深入。
《活着》生活和生存的思考
曾有学生问过余华,为什么在《活着》中,福贵生活在如此极端的环境中,为什么还要讲求生活而非生存?
生存和生活的分界线在哪里?
余华的回答是:对于在我们中国生活在最底层的人来说,生活和生存的分界线是微妙的。
这条分界线其实就在于自己的内心。
生活是对于自己而言的,而生存是对旁观者而言的。
《活着》中的福贵就是过着自己的生活,然后在我们看来他的生活其实只是生存而已。
看完福贵人生的感想
“人的幸福要等到最后,在他生前和葬礼前,无人有权说他幸福。”
看完《活着》后,你就会发现,无论你议论谁的人生,其实都是不对的。
在你看来福贵的人生是悲惨至极的人生,可是就他自己而言,他并不是那么惨。
至少他经历过九死一生,至少他曾经家财万贯,至少他曾经游戏人生,至少他曾有过一个非常好的老婆,至少他曾有一对非常乖巧的儿女,至少他到了最后还活着。
人生最痛苦的事情,其实并非是福贵式的痛苦,而是明明可以伸手可得,而又没有伸手的痛苦。
就如周星驰在《大话西游》中的那句:
曾经有一段真挚的爱情放在我的面前,我没有珍惜。直到失去我才追悔莫急。
这种未知的痛苦,可以持续一万年。
余华的《活着》有多少译本?
在已知的资料中,《活着》已经被翻译成二十多种语言,在美,英,德,法,日,韩,意大利,西班牙,荷兰,俄罗斯,瑞典,波兰,巴西,等等几十个国家出版。
余华还在1998年获得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2004年的法国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2005年的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2008年的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等等。
美国的《时代周刊》是这样点评福贵的:只有活着的意志是福贵身上永远不能被剥夺走的东西;
西班牙的今日报评价:余华的《活着》为我们提供了应该如何生活,如何在困境中求生的理念;
德国的《每日镜报》说:这部作品,可以越过国家和种族的界限,从而让所有人都能相互理解……
这就是余华的《活着》,世界的《活着》。
余华为什么要写这部作品?
在余华的中文版自序中,曾经说道:他是在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之后,才决定写这部小说的。
这首歌中讲述了一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所有的家人都离他而去了,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
我们的福贵其实与这位老黑奴是一样的。
俗话说,音乐是无国界的。
既然《活着》是从美国民歌而来的,那么再传播到世界各地也是理所当然的。
当然这部作品所展现出来的,对这个世界的乐观态度以及帮助人们认识活着的本质,也是其能够
被翻译成各个版本,发行全世界的原因。
《活着》为什么能够引起这么多人的共鸣?
《活着》不是建立在空中楼阁的,乌托邦的,而是发生在实实在在的中国大地上的故事。
许多人可能要问这个故事是真人真事吗?
我想,我不用去调查就可以给出答案:福贵的故事肯定是虚构的,但是在那个年代像福贵一样的人,比福贵更惨的人,比比皆是,所以福贵的故事是有血有肉的。
余华并没有在福贵的人生经历中进行煽情,因为根本无需要。
他只需要把事情清清楚楚地讲出来就可以了。
而这种朴实的文字,那种点到即止的话语,在我们看来,更有想象理解的空间。
这就是所谓的“无招胜有招,四两拨千斤”吧。
早晨从下午开始,带你读余华原著小说《活着》第八回。
喜欢请点赞,加关注,评论,还有后续。
《活着》有思想性。
探讨人生的又一个层面。把生与死,生与生活,写的比较动感。
简单的活着与伟大的活着很不同!
麻木的活着与有朝气的活着更不同!
作者处理的还算可以。
我觉得《活着》表达的是人类生存的艰难以及这种艰难中生命的韧性。
作品之所以引起共鸣,是因为展现了一个又一个人的死亡过程,掀起一波又一波无边无际的苦难波浪,表现了一种面对死亡过程的无可奈何的态度。活着本身很艰难,延续生命就得艰难的活着,正因为异常艰难,活着才具有深刻的含义。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活着就是一种胜利,就是一种荣耀。
作者在小说中以精心布置的形式使材料和形式达到了和谐统一,从而实现了情感的升华,使读者的灵魂在苦难中得到了净化,获得了艺术的审美。余华用类似新写实主义小说的叙事风格——零度介入的方式来展现《活着》的悲剧美。作者可以排除主体对苦难人生作明确的价值判断和情感渗透,好像站在“非人间的立场”,客观冷静地叙述人间的苦难。客观中立的叙事立场、温情深沉的情感基调在文本中的运用,使得《活着》成为余华的风格的转型标志。
小说运用象征的手法,就是用死亡象征着活着。可能很少有人会遭遇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而白发人将黑发人一一送走的事情可能只能在小说中可以看到。艺术的真实会让人相信世间不但有过活生生的福贵,而且将来还会有很多。死亡的重复发生,既给人物心灵巨大打击,也给读者出乎意料的震撼。余华家把重复发生的死亡事件镶嵌在日常琐碎的生活里,放大了“苦难”的广度和深度,使渺小而软弱的人物面对巨大的“苦难”形成的力量悬殊,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命运感;同时,也放大了人物身上所具有的闪光的精神力量,从而使整部作品充满了艺术张力,使读者对活着的意义反而产生深刻的反思。
作品中死亡的重复发生,除了福贵的父亲、母亲、妻子家珍的死存在合理的因素,其他人物的死亡无不处于偶然:儿子友庆死于抽血过多,女儿凤霞死于生孩子,女婿二喜死于建筑事故,外孙苦根吃豆子撑死,最后福贵所有的亲人都一个个死去,只剩下他一个孤零零的老头和一头同样年迈的老黄牛相伴,并且是那样乐观豁达地活着,完全出乎人的意料。
小说通过这些出乎意料的死亡重复,更加彰显了活着的意义和难能可贵,活着是痛苦的,活着也是幸福的。
一、主题思想 小说《活着》是余华创作中的分水岭。《活着》展现了一个又一个人的死亡过程,掀起一波又一波无边无际的苦难波浪,表现了一种面对死亡过程的可能的态度。活着本身很艰难,延续生命就得艰难的活着,正因为异常艰难,活着才具有深刻的含义。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 二、艺术特色 通过艺术心理学的角度,《活着》的材料与形式之间存在着内在的不一致,但是作者以精心布置的形式克服了题材,达到了材料和形式的和谐统一,从而实现了情感的升华,使读者的灵魂在苦难中得到了净化,获得了艺术的审美。 余华用类似新写实主义小说的叙事风格——零度介入的方式来展现《活着》的悲剧美。作者可以排除主体对苦难人生作明确的价值判断和情感渗透,好像站在“非人间的立场”,客观冷静地叙述人间的苦难。客观中立的叙事立场、温情深沉的情感基调在文本中的运用,使得《活着》成为余华的风格的转型标志。 小说运用象征的手法,就是用死亡象征着活着。可能很少有人会遭遇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而白发人将黑发人一一送走的事情可能只能在小说中可以看到。艺术的真实会让人相信世间不但有过活生生的福贵,而且将来还会有很多。 死亡的重复发生,既给人物心灵巨大打击,也给读者出乎意料的震撼。余华家把重复发生的死亡事件镶嵌在日常琐碎的生活里,放大了“苦难”的广度和深度,使渺小而软弱的人物面对巨大的“苦难”形成的力量悬殊,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命运感;同时,也放大了人物身上所具有的闪光的精神力量,从而使整部作品充满了艺术张力。作品中死亡的重复发生,除了福贵的父亲、母亲、妻子家珍的死存在合理的因素,其他人物的死亡无不处于偶然:儿子友庆死于抽血过多,女儿凤霞死于生孩子,女婿二喜死于建筑事故,外孙苦根吃豆子撑死,最后福贵所有的其人都一个个死去,只剩下他一个孤零零的老头和一头同样年迈的老黄牛相伴,并且是那样乐观豁达的活着,完全出乎人的意料。小说通过这些出乎意料的死亡重复,更加彰显了活着的意义和难能可贵。 《活着》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讲诉了在大时代背景下,随着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徐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着苦难,到了最后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
活是,才是根本,生命,才是真谛!人生天地间,一切都是浮云,唯有生命才是最值得拥有,值得珍惜的东西。主人翁通过他坎坷曲折的人生经历,真实生动地告诉我们:人要乐观地活着,生活的苦难和贫富地变迁,可以令人沮丧,但永远不要失去对生命的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活着,要得起自己的亲人,要对得起自己的生命,无论生活多么残酷,多么艰辛,都不能失去对生命的热忱。悲欢离合在所难免,谁都逃不了生命的最后归宿,我们内心当强大,把苦难的煎熬踏在脚下,把痛苦的岁月过成一首欢乐的歌。活着才是根本,活着才是胜利。不管世事多么不平,多么辛酸,也应活出人的倔强,活对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
生活不易,且行且珍惜!!!
《活着》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在大时代背景下,随着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徐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着苦难,到了最后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
看了余华的小说《活着》,想起了一句很典型的中国俗语,叫“好死不如赖活着”,当然余华笔下的“福贵”,并没意识到自己活着之“赖”,更不知怎样叫“好死”,这都拜托中国传统文化的节烈观和生死观:所谓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云云……,说到这就想起鲁迅笔下的“王胡,小D”,以及“阿Q”。这些中国芸芸众生,又有多少人想过人一辈子要怎样度过?既使现在中国都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几十年后的今天,又有多少年轻人时时想到“这一辈子怎样度过”?既使成年人又如何?
余华的这篇小说只是描写了中国典型时代的典型中国人的“这一个”,引得外国洋人的贺彩,是典型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唯一不足的是小说缺少内心心理分折一一内心独白!当然这是中国小说作品的通病,不过要比“魔幻现实”好多了!
说真话,中国这样的作品不多,而敢于描写当代中国“这一个”普通人的更不多!希望作家群里能写出当代的“王胡,小D”,乃至阿Q和福贵!
富贵为什么活的那么艰难?
余华敢于直面惨淡,是要有胆魄的。
为活而活,这是地球上所有动植物的本能。
而人之所以为人,和动植物最大的区别就是不为活而活。
可富贵得出为活而活的人生哲理,把自己贬低为动植物,是我们的生存环境造成的。
人为什么活,和猪为什么活,要是得出的结论一样,那人和猪有什么区别。
现在的人和富贵的时代不一样了。
不必睁开眼就找吃的。
人被养的很肥很肥了,而且还会更肥。
人如果还是没意识到不该为活而活。
那人只能是越养越肥的猪。